24小时售前支持:159-9855-7370 售后服务热线:0411-62887714
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资讯
栏目列表

联系我们/ Contact

 

159-9855-7370
543646
543646@qq.com

文章详情

业务咨询:159-9855-7370

教育部欲介入慕课平台资质和课程认定



作者:集群智慧  发布于:2015/11/6 19:57:05  点击量:

关键字:

源自于国外顶尖大学所推出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缩写“MOOC”,中文简称为“慕课”),将正式成为中国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一环。

  4月28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下称《意见》), 肯定“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的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同时,教育部也认为,不分学籍、不限年龄地域等资格、几乎所有人都能上线收看、并报名参加课程的“慕课”,正在使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在这份新出台的《意见》中,教育部要求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并坚持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结构分工上,教育部将负责大规模线上开放课程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并提供一定的条件支持;组织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遴选;进行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此外,教育部还将对线上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网络安全、内容安全、数据安全、运行及服务进行规范管理。

  在推广和营运渠道方面,《意见》提出,在目前“具有良好公益性、开放性的国内已运行平台中”,可以选择一批基础良好、技术先进、符合国情、安全稳定、优质课程资源集聚的平台,认定为“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意见》也鼓励不同平台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的共享,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

  对此,国内最早的慕课平台─“顶你学堂”创始人、北京大学华文慕课总架构师张有明认为,过去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民间办学力量的角色相对边缘。但这一次《意见》提出“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针,允许民间平台营运方,共同参与高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建构和推广的环节,“来的及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运营平台资质谁做主

  张有明透露,这项政策在酝酿过程中,“其实颇费周折”,症结之一就在于许多在学术领域拥有崇高威望和资历的教师,未必认同和习惯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但这是一个大潮,你挡也挡不住”。

  他认为,在未来,高校和教师的主要角色,仍然是提供教育的内容;然而课程的制作、课程的推广、周边课件的设计,以及调查反馈数据的应用和解读,乃至于课程的国际化推广,都可以由课程平台的营运方来承担,并且展开市场化的竞争。

  但张有明也强调,“慕课”的本质须建构在一个开放、竞争、多元的生态之上,国家对于营运平台的资质“可以设定标准、或提倡奖励先进模式”,但不应以强制的行政指导手段,指定哪些平台才能进入市场、或哪些学校的课程必须投放到哪些平台上。

  根据《意见》精神, “慕课”的内容,将成为体制内高等教育学习过程的其中一环。根据《意见》,各高校要推进“慕课”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的创新,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以及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同时,鼓励各高校将已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育部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和学分转换机制。并且须实施课程建设、质量审查、课程运行保障和效果测评等制度。

  对此,张有明说:“慕课是一项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全球人才竞争的大事,要用更开放、包容的政策,让互联网发挥主导作用。”

  建言“国家精品课程”

  在《意见》中,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并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

  在课程设计上,教育部则鼓励各高校之间,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等方式,建设能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课程或课程群。

  在组织落实上,《意见》明确高校应切实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管理的主体责任,要把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并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大的网络教学名师”。同时,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机制。

  在开发指标上,《意见》提出教育部将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对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效果等要素加以评价。在 2017年前,要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精品课程的认定数量要达到3000余门。

  目前任教于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的台湾大学财金系专家教授陈嫦芬则建议,高校对于“慕课”课程的制作应该“先求好、不求多”,各校应避免出于应付指标、摊派任务或争抢资源等冲动,大批量地制作实际上未尽符合国际“慕课”水准的课程。

  作为已经完成并拿到40余门慕课证书的从业者,王荣生分享道:如果说以前的“公开课”是在线教育的1.0版,那么“慕课”就是2.0的概念。他认为“慕课”不仅仅在于课程视频的准备,还要重视一系列的课程配套支持,包括设计课后习题、讨论区话题等,让同学们能够及时获取作业反馈、参与线上社区的讨论交流等,“它应该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

  为达到此等效果,高校对于课程也应该投入相应的资源和配套支持。王荣生以清华大学为例指出,目前该校除了对于每门“慕课”课程的教师,配备助教名额并提供助教津贴外,在教师个人的工作量认定上也有大力的政策支持,以鼓励清华教师们开发更多样、更优质的“慕课”课程。

  张有明则说,目前全中国符合严格“慕课”定义和标准的课程,大概只有约两百多门,“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我们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一个相对高的标竿”。 张有明认为,公开、透明的大众评价机制,是建设“慕课”课程和平台时最好的“防腐剂”。

  他认为,在网络时代,“一门好的课程,能抵得上100门平庸的课程”,只要各校将自己制作的 “慕课”分享到公开平台上,便能够避免大量重复建置的浪费。而在选择制作或利用“慕课”资源时,张有明建议,“各校应该找清楚自己的定位”,“如果某些学校在某些领域做不出来(好的课程),那么你把别人的课程资源利用好,这也很好”。

  要求运营平台强化课程内容审查

  在课程使用方面,教育部则鼓励各高校,创新校内、校际间的课程共享和应用模式,并特别指出,鼓励高校对口支援组合中的受援方和支援方学校,均应积极开发、应用此类课程进行教育资源的对接。此外,在保障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公益性的同时,《意见》也鼓励其可以积极探索“课程拓展资源与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方式。

  在境内外课程交流方面,《意见》称,要规范在线开放课程的对外推广与引进。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时,应遵守我国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由学校或平台承担对外推广或引进课程的直接责任,同时鼓励国内的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向外推广中国的优质课程。

  而在引进课程时,《意见》则鼓励优先引进“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且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等学科优质课程。

  《意见》还规定,在线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需严格遵守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规范,依法依规开展活动,除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还要对课程内容、讨论内容、学习过程内容实施有效监管,“防范和及时制止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

  有业界人士透露,早在2012年境外大型“慕课”平台Coursera在与国内顶尖高校洽谈合作时,国内高校确实曾面临教育部关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顾虑。也有观察者认为,如今政府既然鼓励国内的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向外推广中国的优质课程;那么,同理也应该让国内的民众,能够继续自由使用境外的课程平台,避免由国内平台以代理之名,进行过滤或信息的垄断。

  而教育部方面在解读政策时则指出,《意见》将围绕“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和“加强规范管理”等三条主线指导“慕课”的建设,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主动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

  源起于海外高校、为中国政府采用推广的“慕课”模式,对于已离开学校的人群而言,可以成为其进行终身学习、充实在岗教育、提升行业服务水平的抓手;对于仍在高校中的学子,则可拉近不同院校、地区之间的学习资源落差,使最优质、最精锐的教育资源,能够不受地域和学籍限制,实现跨域共享。而对于尚未进入高校的人群,特别是仍在就读高中的学生,则可成为其探索自身兴趣、专业,或提前累积个人特长领域知识储备的低成本来源。

  然而,在各高校都接获来自教育部的“动员令”之际,如何避免“慕课”内容的累积和平台的建设,异化为另外一种形态的项目申报竞赛或校方政绩工程,则需要更多公众共同参与,落实对中国“慕课”课程的体验、使用和监督评价,“用鼠标投票”。

高校网站建设、维护首选集群智慧,10年专业高校网站服务经验,高校网站建设案例最多,欢迎来电咨询:159-9855-7370 (董经理)

微信会友 欢迎加入